接下来列举道:尧禹勤劳为民,禅让天下,无所获利;“今”之县令,身死之后,还要泽及子孙。这说明:“古之易财,非仁也,财多也。今之争夺,非鄙也,财寡也。轻辞天子,非高也,势薄也;重争土橐,非下也,权重也。”[224]又列举周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徐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等故事,说明“世异则事异”,“世异则备变”的道理。并得出结论:“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225]
韩非用人口和财富多寡的关系来说明历史的进步和道德衰退的客观原因,的确有异于常人的地方。在这种历史观中,虽然承认历史有倒退的一面,这显然是道家的影响,但却发现了决定道德水平的物质力量。据此,人们完全可以从利害关系上解释尧舜禹禅让的动机,戳穿上古美德的假面具;也可以从利害关系上理解后世的利禄追求,以为是适应时势潮流的合理之举。在这种观点之下,道德就不是一个恒定不变的概念,而是随着时代进步而改变的东西,不同的时代便会有不同的道德,上古以“道德”为道德,中古以“智谋”为道德,“当今”以“气力”为道德。从这个角度看,以往的所谓历史“衰退”,竟可以是历史的进步!从这里,不但看不到传统宗教的踪迹,也看不到道德理性的影响,就连回归自然的幻想也彻底放弃了,剩下的,只有赤裸裸的欲望,这样一种历史观,不是纯粹历史理性又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