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教育部组织部分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和有关专家,对中外合作办学的规模、层次等方面做了一次系统调研。结果显示,我国中外合作办学推动了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了教育对外开放水平。一是创新了办学机制,推动了教育教学改革。中外合作办学引进境外办学主体,利用境外教育资源,借鉴境外教育发展经验,探索合作办学机制,推动了国内院校学科专业建设和教师培养,增强了办学活力,促进了教育教学改革。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国内院校的教育观念、课程体系、教学质量等都得到了提升。二是丰富了教育供给,满足了群众多样化的教育需求。中外合作办学目前不同程度地覆盖了义务教育之外的所有教育层次,丰富了我国教育供给的多样性。三是拓宽了人才培养途径,培养了一批专门人才。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引进、新设了一批专业,加强了一些薄弱学科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一批专门人才,为缓解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国际金融等实用人才的需求矛盾起到了积极作用。[92]
但是,中外合作办学的进一步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引进真正的国外优质资源。中外合作办学的一个主要目的,是要引进真正的优质资源,通过与国外学校的合作学习其先进的教育理念、管理模式和办学经验,同时通过引进国外的优势学科的课程与教学,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但就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中外合作办学虽然形式多样,项目繁多,但真正参与合作的国外一流大学为数不多。参与合作办学的国外高校虽然绝大多数来自发达国家,但大部分都是一些在本国水平一般、甚至是低档次的学校。它们的与国内高校合作办学的主要目的,也主要是扩大海外生源和收取学费。这显然与我们开展合作办学的初衷是有出入的。今后,我们应该从政策环境等方面入手,积极引入国外一流大学与国内高校的合作。